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我经历的那些尴尬事【荐读荐转】|吴天敏

    信息发布者:李永安
    2017-07-04 10:29:01   转载

    我经历的那些尴尬事【荐读荐转】|吴天敏

    原创 2017-06-23 吴天敏 河南思客

      那天晚上和来自北京的朋友吃饭,他在席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
      一次,一个见义勇为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吃饭,领导人礼节性地让该人吃菜。这时餐桌上一小碟牙签转到了他跟前,他没有见过,又不好意思拂领导人的关怀,就夹了一筷子含在嘴里。领导人象征性地坐了一会儿,就离席了。这时这位模范才直白地说:“这菜咬不动,也没啥味啊!”

      这个真实的故事惹得席间人哄堂大笑,而我却笑不出来。它使我忆起了过去一幕幕类似的尴尬。这些尴尬、难堪、忐忑,通俗点说叫出洋相,伴随着我成长的脚步。今天首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,博你一笑。

      我的老家在渑池县段村乡的深山老林里,是独居户,方圆3公里内没有人家,成年累月不见生人,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非常有限,所以对很多事物充满了无限好奇。

      1986年,我考上了豫西师范学校,第一次进了县城,去了市里,坐了票车(客车),看到了自行车。

      1986年9月16日,我到学校报到。履行完手续后,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市区的东风百货大楼,而是到学校后面的铁路边看火车。听刚认识的同学说把铁钉放到道轨上能轧成刀片,我就真去尝试了。火车呼啸而来,我吓得跑得远远的,然后等火车过去好久,连声音也听不见了,我才到枕木上去寻找轧成的刀片。

      学校的生活、学习安排停当后,周末我和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去了市区。他们见过世面,我跟上他们相对地讲心里踏实许多。中午,在东风市场,我们找了个小吃摊吃饭。同学提议吃饺子,我同意了。我们那儿的人一直把饺子叫扁食,吃的时候带汤盛到碗里。饺子上来了,是盛在盘子里,还有一碟黑黑的水状物。我没有见过碟里的东西,不知道它的用途。同学拿起筷子,指着说:“吃吧。”我应承着:“好,好,好。”却不敢动筷子。直到他把饺子夹起来,放到碟子里一蘸,然后吃了。我顿时恍然大悟,哦,原来如此!不过如此!

      开学半个月后,我想回一趟渑池,到我姨家去看看。那晚,我第一次坐了火车。同行的一个叫卢伟的同学,有坐火车的经历。我上了车后,见车厢是密闭的,就担心火车假如到渑池站后因故不停咋办,后果实在不敢想象。于是就给卢伟千交待万叮嘱,神情中饱含着巴结的意味,到站后务必确保我能下得了车。果然能下车后,我高悬的心才放下了。我从火车站步行到老汽车站里表姐陈大丑开的售货亭,算是完成了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惊心经历。

      入校一个月整,我当选为“八六•二”班的班长。当天晚自习我要发表“就职演说”。当时我做了认真的准备,稿子层次分明,铿锵有力。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,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。往那儿一站,脑子顿时一片空白,手足无措,面红耳赤。过了5分钟,无奈,只好下来回到座位上了,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。这次经历刻骨铭心,久久难以忘怀。

      1986年的寒假,我坐公共汽车从三门峡到渑池,在渑池县委招待所偶遇段村乡政府的吉普车。那是当时段村乡最前卫的交通工具,对能坐上吉普车的人我早就充满了羡慕。我总算庆幸也挤到了车上。车上坐了9个人,听师傅说最大容量或者叫承载量是15个人。我坐车有晕车的毛病,就坐在车窗边。吉普车的车窗很窄小。我忍受着晕车的痛苦,尽力把脸往车窗跟前凑。心里暗暗藏着一个企盼,希望路上能看到一个熟人,他可以证明我确实坐过吉普车,不是瞎喷的。此前,这40公里的山路我都是步行的。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,终于到了乡政府。比晕车更痛苦的是,一路上竟没有见到一个认识的人。那种感觉,终生遗憾。


      1987年暑假,我学会了骑自行车。之后,父亲凑钱给我买了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。以前,家里叫车的物件,只有架子车。母亲去世得早,我家连纺车也没有。我兴高采烈地骑着崭新的自行车,从渑池县城出发,沿着绵延起伏的310国道,很轻松地骑到了60公里外的三门峡市郊。自此我成了班里除市区同学外,唯一有车的学生。那架势,不亚于拥有现在的宝马、奔驰汽车。

      有一次,学校组织到铝厂电影院看电影。散场后,有同学要趁我的车。我高度重视,心中窃喜,紧紧地握住车把,让同学坐在后座上。这时候,马路对面有一辆货车呼啸而来,我就愈发把车骑得更认真了。我全神贯注、专心致志地骑行了3公里,遇到了上坡。我心里暗想,我同学应该理解骑车上坡的吃力,在语言上给予安慰和理解。谁知他久久不说话。我扭头一看,车座上没有人。原来,他看到货车冲过来,就没敢往自行车上坐。本意是做好事帮忙,结果造成了误会,同学误以为我突然因故改变了主张,不愿意带他了。

      1990年,我参加了工作,到大山深处一所中学任教。1991年6月,我工作调动到县委组织部。上班不久,市里在黄河大厦召开党内统计工作会议,这是我第一次以公务员的名义参加会议。黄河大厦是三门峡市当时唯一有电梯的高档宾馆。我小心谨慎地走进宾馆大厅,左顾右盼,好奇地观察着大厅的一切,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。

      会议在8楼报到,我理性、高度警惕地站在电梯口。这种直的电梯我没有坐过,以前只在郑州亚细亚坐过那种滚动式的电梯。虽然没坐过电梯,但在电影里看过电梯失控、停在半空、乘客出不来或者是大厅里铃声大作的情节。出于这种畏惧,我构思了一个办法,按一下按键就迅速逃离。若是铃声大作,让工作人员也看不出来是谁操作的,以免被追责。我设计好了跑的路线,下了几次决心,都没敢尝试。想想后果,我决定放弃。于是,从一楼沿楼梯走到8楼。我忍着喘息,以免让报到处的人看出来我是步行上来的。

      报好到,我就又开始琢磨坐电梯的事,以免待一会儿去吃饭时让人家看出来我的差距。察看了地形,我准备按一下后隐藏到卫生间看电梯的反应。但转念一想,若铃声大作后,报到处的人出来,就会知道渑池来的人不会坐电梯。突然,我灵机一动:走到7楼去按就不会有这种风险!我很为这种想法得意。在7楼,我又犹豫不决。正当我准备最后一拼破上了按一下时,过来一个人,按了一下,电梯门开了,人家进去了。随即,他就问我上不上。我含糊其辞地上了电梯。人家又问我到几楼,我支吾着:“上,下。”人家无奈地摇摇头,夹杂着苦笑,顺手按了一个“1”。瞬间,电梯门开了,他又问我下不下,我只说“好,好”,跟着人家走出了电梯。

      哇!这不是宾馆大厅吗?哇!电梯这么快呀?带着高度的惊讶和兴奋,我不由分说又走进电梯,顺手按一个数字,反复上上下下,坐了个尽兴、畅快。哎呀,坐电梯原来这么出奇的简单!


      第二天早上,我在街上碰到了一个同事。他住在三门峡宾馆,一共3层,没有电梯。我带他又坐了几个来回,充分自豪地表现了我的老练和先知先觉。

      在学会坐电梯后,我按会议安排让服务员把我带到了房间。到了房间后,里面的用品我都没有见过,什么都不会用。刷牙、淋浴的东西,都不敢动。但坐便器不用不行。坐垫是掀起来的,我研究、琢磨了几次,没弄懂。但强烈的虚荣心作怪,我在别人面前就装着若无其事。上厕所时,就蹲在坐便器上,脚放不下,就埋怨设计师咋能这样设计呢,太不合理了。

      从那以后,再遇到住宾馆这类事,我就不用洗手间,每次都到公共卫生间去。别人还以为我很讲究,怕坐便器不卫生。这个事,很长时间我就形成了习惯。一直到有一次我到一个住楼房的同事家去,卫生间门开着,他的小孩坐在坐便器上。我当时大吃一惊,感慨万千,坐便器原来是这样用的。

      经历就是收获,历练是财富、是资本。这种事,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样,怕人笑话,碍于面子不敢给人讲。前几天我了解到,有个大领导过去也是蹲在坐便器上,结果掉下来,腿摔坏了,好长时间没有上成班。

    作者简介

      吴天敏,男,河南渑池人,现供职于渑池县委宣传部。

      《河南思客》签约作家。

    本文作者 吴天敏 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

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:河南思客

    博客/微博/微信/客户端:河南思客

    投稿邮箱:2560410387@qq.com

    河南思客2017年编委会

    编  委 吕佩义 胡耀桢 王银玲

         庄凤娟 刘文玉 陈 旭

         王立国

    统  筹 杨海燕

    本期编辑 王睿鹏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